領完年終後,最多人私訊我的問題就是:
「小花媽,我要不要離職?」
就連我自己跟朋友的聚會,年後離職總是每年過年聚餐的必備話題。
為什麼會想離職?有句話是這麼說的,「錢不到位,心委屈了」,但我再加上一句:「找不到成就感跟價值」。
我覺得有三件事情,是人生至關重要的,工作/學業、生活與自我實現,這三件事情息息相關。
大學以前,我們想著要選校還是選系,這影響我的未來。
畢業以後,我們希望工作與興趣不要太遠,這關乎我如何生活。
無論哪個答案,其實最終選擇權都在自己身上。而我們要做的,就是了解自己。越了解自己,越能選擇到最適合自己生命風格的工作。
--
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,對生命曾經感到迷惘,或現在還在迷惘,可能你做過MBTI、六型人格,或是人類圖等跟職涯與自我探索有關的測驗。但我猜,這些答案對大家都模稜兩可,好像還是找不到自己在哪裡。
近年來,讓我更加認識自己的起點,是上網做了職涯探索的測驗(使用工具:YES就業力組合量表)。
這個測驗工具分為三個層次:職業興趣、職場感受,以及工作需求與行動力。
做完後,不只得到職涯方針,更了解了自己的生命風格,才發現,那份測驗居然是基於阿德勒,就是寫出經典《自卑與超越》的心理學大師。
- 第一個出來的結果是 #職業興趣,以Holland的生涯類型論為基礎,將職業的分為六型。我覺得了解自己的興趣,是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的第一步,就像上班族最重要的就是午餐吃什麼,先從吃什麼類型討論。
我最高的是企業領導型(E),但同樣在研究探索(I)、藝術創作(A)跟社會人際(S)上都超過5.5分,最低的則是事務組織型(C)以及實際動手型(R)。
單從每個類型的解釋來看,我是一個喜歡觀察、探索、有藝術氣息,想當主管的人。加上討厭實踐以及行政事務,聽起來超討人厭。
跟諮詢師討論後,發現其實這個量表,要統合起來看。
我其實是「SAE」的人,是「領導型+創作型+社會型」,也就是不走傳統路線,希望透過影響力去改變別人跟社會。也就是說,這裡的領導力,不是一定要當主管或是主導專案,而是變成影響他人;藝術則是具有彈性跟創意。這跟我的工作性質很像,我都在政府相關機構工作,常要用具創意的手法讓政策變得簡單好懂,進而影響政策惠及的客群。
而醫事人員在取向上會落在:RIA、IRS
因為他們需要擁有大量明確的操作跟程序,需要不斷學習更新,病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挑戰心態。
醫生要面對患者跟家屬,S會高一點;醫美跟牙醫的A相對高一點。如果是醫學科學的研究型人員,則會具備C,變成RIC。
如果到這裡,已經覺得超神奇,接下來,請跟我一起說:
「Amazing!」
- 第二個圖表是 #職場感受,以Savickas的生涯調適力為基礎,聚焦感受的職場適應力。大家知道,有時候想離職,不是工作很爛,是同事很雷,老闆很豬隊友,所以心受委屈了。這個量表可以找到會讓心委屈的因素,訓練自己的心更堅強,更有彈性。
我在職場氛圍、面對環境變動的心態以及因應環境變動的彈性分數較高;比較低的是職場常規。其中,我的抱怨心情也是高的,總是覺得不吐不快,抱怨工作抱怨同事。這蠻符合我常離職的狀況,每次的理由其實都差不多,即使找到人人稱羨的工作,工作的成果也很不錯,但都大概1年我就會因為同事、主管理由離開,我身邊的朋友都覺得奇怪,我明明是個好笑幽默又任勞任怨的人,為什麼運氣那麼差,總是遇到小人?
這個量表給了我答案。
我是一個懂的察言觀色(職場掌握度高)、面對變動保持彈性的人(環境變動力高),類似上午在台北,下午在高雄,深夜出現在澎湖,我都可以甘之如飴的人。即使臨時上午通知轉換部門支援,下午我就能stand by新的工作項目。
但我的職場常規分數超低,加上抱怨心情很高,反映在職場表現就是:
我會覺得工作做再好都會被收割,同事很煩,到處跟別人抱怨;而我反抗的方式就是請假、遲到,這會讓主管無法好好管理,進而冷落我,避免產生更多抱怨。同事也會覺得我很自私自我,久之也就從明哲保身變成了真小人。
諮詢師分享一個實務經驗,有個部門找他去諮詢,因為該部門的對立白熱化,員工一隊,主管自己一隊,無法溝通,進而工作效率低落。
測驗結束後發現,員工的抱怨心情都超高,主管卻很低。
個別諮詢後,發現主要的原因是世代跟性別的差異。
主管跟員工差了至少一個世代,領導風格是口頭上尊重大家,實際上他說了算,員工都超不爽,覺得話都你在說;而主管覺得我都很尊重大家,為什麼大家都不發表意見。加上主管是男性的,員工都是女性,主管會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大家,而忽略了社會對於女性有照顧家庭的刻板印象。
但會抱怨,其實代表想改變,
部門的狀態展現出了兩點特點:主管願意解決問題、員工高度團結。只要找一個折衷點跟切入口,就能讓整體有所改變。
所以,策略是先找到Key Person,尤其是資深員工。資深員工的特點是對事物夠熟,但需要尊重,需要Honor。部門裡年紀比較輕的妹妹很信服資深的姊姊們,因此突破姊姊們(資深員工),就能影響妹妹們(新進員工)。
策略施行後沒多久,部門的氛圍改變了。員工從以前的陽奉陰違,變成可以當面直接抱怨,而主管也反省自己的作為,實際採用溝通後的意見。
同時,因為測驗能夠看到生命風格與職業興趣,有幾個員工發現自己真的不太適合該單位,後來也跟主管商量,調去其他事務單位或是離職。
我自己也從中了解,過去我會一直踩雷,一直遇到鳥人鳥事,不只是因為我沒拜拜、犯太歲,或是運氣不好;而是我沒有察覺什麼是我的雷區、哪些事情我無法好好發揮,甚至最後連可以做好的都沒有爭取。
因此,後來的工作中,我嘗試跟主管溝通,希望能夠有出差的可能,並且希望進行具期限的專案,保持工作上的彈性。我也試著換位思考,想想自己如果是老闆,會喜歡什麼樣的員工,並更改抱怨的傾聽對象,這點受益良多。我這份工作,即將迎來第三年。
- 一份工作能否持續下去,不只感受跟興趣,還有是否滿足工作目的和期待。#工作需求與行動力量表,以Maslow的需求理論為底,去發現我們真正想從工作中獲得的是什麼。而這份量表更貼近我們的是,有考量華人文化很看重家人的期待,也避免落入單純覺得個人努力就可以改變的窠臼。
我自己在這個圖中,受到了相當大的震撼。我自己的期待跟周邊人的期待,落差超級大!我也從中發現,我給自己的壓力跟期待超高,所以,朋友跟家人說我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太大,這句話真的沒說錯。
落差最大的是「專業充實考量」,我非常注重工作的學習與專業研修,認為如果沒有進步可能會被淘汰;但實際上我身邊的人,從主管到同事,可能根本不在意這一點。因此,我常會覺得自己正在停滯,而停滯使人焦慮。
「穩定保障考量」也是如此,我自己頗注重工作的保障,想要穩定、不要有變動;但我身邊的人對我的期待倒不在於此。反倒是關心我在工作上有沒有好的人際互動關係,希望工作氛圍讓我可以順心。
另外我也想提,我在「社會貢獻考量」非常高,反應我很在意工作對社會有貢獻、有意義,希望可以促進人群生活的美好,精準對應到我的SAE取向。
這也是為什麼在做完這項量表後,諮詢師會說其實我沒有轉職的念頭,卻仍有些需要解決的問題。而這些問題,圍繞在人際、工作目的、自我期許。恰好也與我自己的人生問題不謀而合。
這份量表的最後,還有跟行動力有關的測驗。左右兩邊不同顏色,左邊是想,右邊是行動。如果只有想不行動,那就是打高空;反之,是衝動。
圖說:我自己的是屬於一半一半,行動力跟蒐集資料都具備的類型。
小P是個求職路上非常不順的人,即使找到工作,也很容易做沒幾天就走,長期就業不穩定,讓他在生活跟生存上都面臨極大的危機。小P的學經歷並不好,在職業興趣中,每項數值都不高;職場適應力上,數值也都偏低,就連抱怨心情也不高,每份工作做得時間短到來不及抱怨。自我期待跟他人期待中,最高是穩定保障考量跟經濟收入考量。在行動力圓餅圖中,左邊幾乎全空,右邊則是空了大半。
而小P的行為模式是,他有時候滑臉書跟IG看到工作機會,就會轉貼104履歷,並沒有針對工作需求去改寫履歷,消極求職。而他最常用的平台就是小雞上工,這是一個專找兼職工作的平台。
像小P這樣的青年,在地方的就業中心是多數存在。對於小P們來說,多半是弱勢家庭出身,學經歷都不好,從小到大可能鮮少獲得認同或肯定,周遭能夠求助的對象也很少。他們幾乎不知道能夠去哪裡找到工作機會,或者是提升自己的履歷、能力,在眼前的就是生存危機。
因此,對於這樣的弱勢青年,這個量表做出來以後,更需要專業的協助。對於他們來說,需要提供他們各種可以使用的工具,並且教會使用方式,下次見面都是提可操作化的具體規劃。例如小P很會用3C,但文字能力真的很差。諮詢師會先帶領他寫出底稿,再引導他使用ChatGPT等AI工具調整。
讓小P運用自己較擅長的能力去修正、調整自己欠缺的地方,不僅可以完成履歷,也讓小P開始肯定自己。而小P現在也已經找到工作,剛過了試用期,真正成為穩定有保障的正式員工。
我們常說,要離開舒適圈,去外面看看。
舒適圈,英文叫做feel at home,真正的舒適圈,就要呼應生命風格,才能像在家一樣放鬆且悠哉。
我們真正應該要做的,不是盲目離開舒適圈,而是探索出自我的生命風格,找到自身的定位,延續現有的累積,舒適地去挑戰新的未來。而對於較弱勢,或是對自我相當迷惘,甚至過去沒能想過工作價值的人,找到自己真正在意的工作目的,以及探索生命風格,更不只是職涯的探索,也是自我的建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