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個周末,E去看了爸爸。
意識清醒,只是有化療後的疲累。
母親絮絮叨叨的如數家珍爸爸的病情,
E覺得媽媽似乎享受著分享的過程,但也只是感覺,
E終究還是坐了一下後就走了。
其實,我們都是受傷的孩子,不把這些過去的傷口寫出來、說出來,不會痊癒,只是爛在裡面。
而很多時候,他人無法理解我們這種敘事為了治療的方式,
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,來勸戒他人。
未經他人苦,莫求他人善。
我們心中何嘗不想要被愛,尤其是父母,這個一出生跟我們最緊密連結的對象。
我們透過教育、閱讀、接觸,知道不能苛求父母對孩子有愛;我們只好終其一生的學習愛自己這件事情。而父母,或是過去我們無法苛求的對象,又為何希望我們無私無償的付出呢?
---
朋友家的小孩,很少哭,很常笑,朋友曾經問過醫生,小孩子會不會有可能哪裡有問題?
醫生跟他們說:「因為他們感覺被愛,很有安全感,所以不用靠著哭泣來索求。」
我聽了這個回答後,回家的路上,在安全帽裡,戴著口罩無聲地流淚。原來我是個對愛如此匱乏的人,因為匱乏,把愛做為貨幣與商品,希望付出後換回等值(或至少不要太廉價)的回報。
親情如此、戀愛如此、工作亦如此。
當我獲得的不如預期時,我會苛責自己的愛不夠有價值,導致對方可以欺凌我,給我不如預期的回饋。而我只能付出更多,因為我的愛能兌換到的尊重、公平與愛,是嚴重貶值的。
我們也羨慕著他人。
羨慕著那些自由自在散發愛的人,在愛的環境下長大的人。因為他們可能不會有匱乏感,即使付出愛,也不會覺得一定要有回饋,因為這運作的機制不是交換,是我樂意,我付出,我自在,我還是很有價值。
所以,為什麼很多人在此刻,在有一定的成就後,會停下腳步。因為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交換機制失靈了,我們對自己沒有自信,甚至覺得自己就像狂跌的股票一樣,成了廢紙。
停下來,把傷口撕開,尖銳的跟世界抵抗,才能好好的把傷口顧好。有時候妹妹也會說,我對媽媽好兇;親戚會說,我對爸爸很沒有禮貌,也沒有孺慕之情。
但我知道,在我心中,終究希望有一天可以跟他們說,我獲得你們好少的愛,但我不怪你們,也不怪自己。我接受了你們的愛可能不多,或沒辦法給我,沒關係,因為我自己可以愛著自己。我學會了,也釋懷了,單純為了自己。
- Dec 11 Mon 2023 13:55
親情|極致的張牙舞爪,只是希望能夠創造自己的價值。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