演講需要有技巧嗎?當然!
其實我一直都有在接演講,每次演講,都讓我對於社會多點信心。
隨著年紀的增長,台下的聽眾從比我年紀大的,到現在可能只有我年紀的一半,甚至只有1/3。雖然女生很多過了18歲生日後,年紀就不再增長了,但台下坐的絕大機會不可能是嫩嬰。
有人說,5歲就一個世代,我常常覺得自己是跨越祖宗18代的在跟大家演講。後來,我不喜歡稱這項行為是演講,這是一種有上對下感的活動;分享,比較能夠開啟交流。
最近,很多學校的講座,會請報名者先做作業,而如果提供的資料越是精確,其實作業的發散性會越低,也越能看到大家真正的想法。而有先準備作業的講座,講起來真的特別過癮。
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分享,大家喜歡的相處方式是,用同樣的語言,進行有意義的交流。
即使是講中文,前幾天我在聽關於耐震標章的演講,箍筋跟繫筋分開我都懂,合起來我聽了快一整場演講,才聽懂。所以,這個交流對講者與我來說,意義就不大,而當我聽懂時,演講也接近尾聲,真的很可惜。
---
一個好的分享,應該要具備那些點呢?
1. 首先,是釐清客群。
無論是對誰的分享,都會有預設的客群。
假設受邀到學校演講,對學生、對家長甚至對師長的分享,就截然不同。即使是同樣一個選題,也需要用不同形式來處理。
例如我曾經受邀講翻轉教育,同樣一個選題,兩場不同的講座,對於老師跟學生,我調整了內容跟排序,就會帶出不一樣的效果。
面對老師,我單刀直入的層層剖析,因為台大這些聽眾,是需要從分享中知道自己可以怎麼改變教育形式,以及自己扮演多麼重要的角色。而後續也花更多時間在問答,有點像是問事那種,只差沒有降乩。
面對學生,我則是必須要先引起興趣。
因此,首先我便問說:大家一定很好奇,我是誰,我今天為什麼有機會站在這裡跟大家分享。
接著,才一層層去代入我想說的,最後,希望同學回去可以思考,並且,永遠不要相信某一個人講的話是真理。
要能夠深入人心,首先要先了解,對方的心跟興趣。
2. 其次,是好的選題。
無論是大型演講、商業邀約或者是校園演講、小型聚會,主辦單位都會有希望傳達的事物,而這個想傳達的事物,需要透過講者的獨特性來演示。
到學校,我最常分享的就是生命故事。一個出身工人階級的女性,如何透過教育翻身,進而走到現在的人生。
例如《人生RPG,我這樣轉大人》、《努力:一場學生時代的人生必修課》、《翻轉教育:教育盡頭是看見生命》。
也有部分是基於我的工作經歷,請我分享我的工作內容。
所以我最常講的題目是:《陸海空大作戰,從總統到藝文場館的行銷》、《自媒體經營》、《青年談政治》等等。
甚至針對我關懷的事物,例如平權、電影等,
我也做過《華麗的挑戰:從光州事件看韓國民主》、《小孩才做選擇,大人就勇敢了嗎?談平權》、《科幻與社會》、《小花媽新南向》等講座。
針對各種不同的對象,以自己擅長的事物做分享,就能夠展現價值。
而每場演講,都有其價值。
3. 最後,也是最重要的,尊重差異性。
小時候聽演講,有時候會覺得聽完超級不開心,好像被罵了一頓。
長大後才知道,那時候的感覺是,感覺講者講的是真理,而我的經驗是因為我偏離正軌。
然而,講座之所以是講座,就是受邀的人基於自身的經驗、觀察、研究,得出了他自己的一套想法,來跟大家交流。
因此,沒有任何人說的是真理,也要尊重彼此的差異性。
我曾經在一次演講中,有名聽眾舉手說:
「你講的都是你的經驗,對我有什麼用?」
聽起來很挑釁吧?
我記得我的回答是:
「我們今天不是在上數學課,教的是公式,用來算數;今天是我分享我的故事,如果你在未來進行選擇或是現在有些卡卡的事物不知道怎麼辦時,可能可以想到有我這個人,
做了這個分享,然後給你不同的想法跟選擇的項目。或至少,平常很疲憊的話,你也能夠在這裡有至少45分鐘的休息。」
也曾經有在分享性別平權時,有學生直接說:
「女生有種先來當兵再說啦!」
這時候當下當然會超級火大,覺得我剛剛整場是都沒有聽懂是不是。
還真的有可能,因為身分的不同,因為教育程度不同,所以聽眾可能會覺得被冒犯,就很想嗆。
這時候,有張力的話可以嗆起來,但通常只會形成對立,以及斷絕後續任何的合作。
而當下我是回答:
「其實我們之所以要受教育,不是要學習什麼艱難的知識,而是要透過各種學科,學習人之所以為人的各種不同切入角度;而我們也可以用這個概念,把自己做簡單的換位思考。今天對於一個女性來說,他最在意的會是什麼,而這項在意,可以怎麼解決。同理,對於男性來說,假設最在意的是當兵,那女性當完兵,可以了解男性的苦楚或是在意點嗎?如果其實無法,那這個選項,好像也無助於互相理解。所以,如果今天我們想要討論的是,家庭的分工,那我們或許可以改問,如果女性也被期待要滿足家庭收入需求,那平權應該如何談?」
尊重對方的差異,才能好好的溝通,進而達到分享的重點。
因此,當我們熟悉客群、針對客群做適當選題,以及保持分享中可能產生的差異,那基本上每一次分享,對彼此都會有收穫。
有時候演講後,我會問聽眾,該地有沒有推薦的美食或是景點,從這些推薦中,也可以觀察到該地民眾的風土民情以及個性。
回來後,我也會簡單做個筆記,把今天聽到的不同點記錄下來,以及大家有感的點標記起來,這樣之後每次演講,都能基於上次不同的累積與收穫,更加精進,也更有吸引力。
----
早期的歷史與知識,是透過口傳來累積與傳播的。
而口語的力量,我想,其實是相當大的。
無論是對於使用口語傳播的人,或者是接收的人都一樣。
如果2024年的新年計畫,還不知道要寫什麼,我推薦寫聽一場演講吧!